登录    注册
分享:
[ 收藏本站 Ctrl+D ]
logo
二维码_手机、平板扫描访问
手机、平板扫描访问
 
作品分类
热门作品 - 经典推荐 】-【 季节画: - - - 欢迎您访问黄泰华油画网,本网站一直坚持自我弘扬个人绘画艺术魅力,希望各种商业媒体广告商不要给我们打电话联系有关广告业务推广事项。
声明:关于他人冒用黄泰华个人名誉销售作品公告 - 【 配画精选: 客厅油画 - 办公室油画 - 会议室油画 - 风水画 - 餐厅油画 - 玄关油画 - 卧室油画 - 书房油画 - 过道油画
首页 > 艺术资讯 > 资讯列表 > 正文
   正文
智能新世界:一切都是艺术
2014年08月18日  [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  浏览:729

Kenneth Goldsmith的装置系列作品《打印互联网》Kenneth Goldsmith的装置系列作品《打印互联网》

  戴海宁    

  智能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和乐趣,却也有代价——我们必须“自觉自愿”地向第三方公开我们的个人数据、我们的隐私。脸书(Facebook)上市时,有德国媒体量化了这个代价:一个脸书使用者,他的个人数据,他的隐私值72欧元,推特(Twitter)57元,谷歌200欧元,亚马逊最贵,值809欧元。

  在西方,隐私就是关起门来,自家屋里的事,与旁人无关。媒体上的调子更高,说到隐私时,通常都是与宗教的“神圣”两字连用,“神圣”的后果是,现在大堆的隐私都要“自觉自愿”地“泄露”给那个自己既不知根也不知底的软件开发公司。可若是不“自愿”同意“分享”自己的隐私,那就不能安装应用;不安装应用,如何接收微信?如何上班炒股?如何百度、谷歌、优酷、搜狐、爱奇?而没有这些,你就不“潮”了,落伍了。在智能时代,就意味着被淘汰。谁愿意被淘汰呢?

  所以,I agree or not,是智能时代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把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事,从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重新拉回到生活的现实;当我们顺理成章地将自己的隐私“自觉自愿”地拱手“分享”出去时,这意味着什么?这是进入“智能新世界”(“Smart New World”)这个展览的每一位参观者碰到的第一件,也是最有创意的一件作品。

  展览在德国北威州省城Duesseldorf的艺术大厅举办,是省城四年展的一部分。国际艺术家组织“国际灵航协会”(“International Necronautical Society”,INS)设计的作品,让所有的参观者成为参与者:展览入门处,每一位看展览的人都被要求在一张蓝色的入门声明表上签名,上面列有详细的条款,声明我们自愿放弃有关我们自己名字的所有权利。否则,不能参观展览。

  尽管早已经在“智能新世界”里习惯了“自觉自愿”地“分享”我们的隐私,但去看展览,在入口处被这样要求,还真是让人吓了一大跳。这正是这一行为艺术要达到的效果!与传统行为艺术不同的是,入门声明不是由一位或几位行为艺术家表演展示,正相反,我们大家都是作品的参与者,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人人有份的参与精神。这是此次展览的第一个,遗憾的是,也是唯一的一个亮点。

  参与展览的其他作品更像是素材,而不是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因为它们既没有艺术家独特的、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角,也看不到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思考。比如美国艺术家TrevorPaglen,他的参展作品是三张放大照片,分别展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Agency,NSA)、美国国家侦察局(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NRO)和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NGA)总部大楼的夜景。作品被艺术家放到了网上,大家可以自由下载。

  正是这样单纯的夜景照片,我怀疑,是不是能让我们重视,甚至反思“大数据”的两面性。照片里的大楼丑也罢、美也罢,并没有给我们威胁的感觉。正相反,灯火辉煌的照片反而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或许,我们会惊叹:多美的夜景啊!好的作品,不应该止于唤起这样的惊叹。

  德国艺术家组合Andree Korpys和Markus Loeffler的参展作品,创作思路类似,但强调了时间维度。他们记录了柏林正在建造的德国联邦情报局的一砖一瓦,一举一动,手法类似《国家地理》在非洲拍摄老虎狮子的自然生存状态。没有任何评论,我们看到的是“原生态”的状况,听到的是环境杂音。在暗暗的房间里,我从头到尾看了一边记录的剪辑,20分钟之后走出来,与进去之前一样,还是没有任何头绪。

  美国诗人和艺术家Kenneth Goldsmith的参展作品是装置艺术“打印互联网”(Printingoutthe Internet):一排桌子上高高低低地堆满了打印出来的来自互联网文库《JSTOR》的文件,旁边一列阅览桌子上点着灯,放着打印机,地上是一大堆纸箱子和废纸。

  作品的背景是美国编程员Aaron Swartz的“孤胆英雄”故事。Schwartz是捍卫互联网自由免费运动的积极分子。4年前,他利用自己哈佛大学研究员的身份,下载了数百份《JSTOR》的付费文章,因此被美国司法部以非法盗取数据的名义起诉。2013年初,因为不堪司法骚扰,他选择了自杀,年仅27岁。

  Goldsmith的作品是对美国司法,对操纵了这件诉讼案的经济利益集团的抗议。2013年7月,当他在互联网公布了自己的创作想法后,全世界有多达两万多人,将各式各样的网页打印出来,从四面八方给他邮寄了数万张,全部叠起来有6米高,重量超过10吨的纸张。“打印互联网”系列的作品一号是:艺术家躺在小山样的纸堆中间。在“智能新世界”展出的是作品二号。

  艺术家的创意很简单,一目了然,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孤胆英雄”Swartz的故事,我们很难将作品与互联网自由联系起来,抗议就更不用说了。可即便是我们知道了前因后果,知道了艺术家的创意,“打印互联网”也很难说是一件好作品,原因很简单,素材本身还不是作品。

  以上3件作品的另一个通病是王国维先生批评的“隔”,即喜欢引用只有圈内人知道的典故或者事例,给我们理解、解读艺术作品,人为地、毫无必要地设置了一道高高的门槛。

  现代艺术的贡献之一,是拓展了艺术的概念,即所谓“一切都是艺术”;硬币的另一面是,这也给了艺术家偷懒的理由。直接拿素材当作品或者引用只有圈内人知道的典故或者事例,这在创作者来说是方便了,却有损于作品的普遍性和艺术性。“一切都是艺术”这句话固然不错,但同样正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好作品。


 
 
热点资讯
 人体彩绘完美创作_艺术家大...
 当代画家弗洛伊德:看到的是...
 谢尔盖·马什尼科夫_谢尔盖...
 拉斐尔帅气的自画像你见过吗...
 达芬奇《救世主》有什么厉害...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教堂中藏...
 大地艺术与摄影:彻底的眩晕...
 乌克兰画家玩穿越 古典天使...
 2017年末,安格尔 45 幅原作...
 5件亿元书画领衔在京城春拍...

油画知识
  关于冒用黄泰华个人名誉销售...
  油画收藏小绝招
  有潜力艺术家作品是收藏金矿...
  收藏结合自己的专业最开心
  书画收藏投资要找潜力股
  当代中国油画的价值追求
  艺术收藏家为何愿意一掷千金...
  书画收藏简史:艺术品价格暴...
  当代艺术品收藏注意事项
  收藏古玩精品不论古与新
 
 
Copyright © 2009 -  
中国油画家黄泰华艺术网站 www.youhuas.com
中国油画网华兰油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