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廖 原载:《艺术客》 艺术家的工作室不仅仅是艺术史的一部分,它根本就是一部微型的艺术史。从古罗马的奴隶作坊到佛罗伦萨的独立画室;从宋徽宗的睿思殿到华夏的真赏斋,从项元汴的书房再到江南盐商的园林;从毕加索在蒙马特高地的“Bateau-Lavoir”到沃霍尔在苏荷的“Factory”,再到村上隆横跨两大洲的“Hiropon”······每一个艺术流派都有独具特色的工作室,历史上每一次艺术家的工作室风格发生演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巨浪卷起千堆雪的艺术运动。一时一地的艺术观决定着工作室的风格,艺术的革命我们已经谈得太多,不妨看看艺术家工作室的革命之路。 宫廷画院与文人画家的书斋 莱昂纳多·达·芬奇在《绘画论》中说道:“当你希望模仿一种色彩时,应该记住,如果你站在荫蔽处,就不能试图模仿某种阳光下的母题····”——同一时代的文徵明、董其昌等人如果看到这一段话,就算不骂一句:夷狄无知!至少也会不以为然。中国传统画家从来不必担心笔下的山水与真实的山水景物不一致,也不必考虑光线问题。因为他们要画的是心中的山水,而不是写实的景色。中国传统画家就在文房书斋内或画院的长案前,画尽天下山水,他们的工作室从来不必搬到室外。当然,室内的工作室也分几种。 唐代的艺术从业者与古希腊一样两极分化,上层的宫廷画家与底层的民间画工虽然工作场所几乎都是一样的——宫廷壁画、长安城建设、皇族肖像、寺庙宗教画,等等——但是待遇却有云泥之别,宫廷画家是从九品的“内教博士”,吴道子因技艺出色,教授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晋升为从五品的“宁王友”。著名画家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