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姑苏繁华图》 局部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李嵩《货郎担图》
《清明上河图》的火热展出,让人们注意到了风俗画这一特殊的美术史脉络。 风俗画即直接描绘人们现实风俗及日常生活场面的绘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已发现的旧石器时期的岩画和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中均有其雏形。 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创作到自觉创作、从宫廷到民间、题材范围由小到大、作品数量由少到多的漫长而曲折的演化过程。时至今日, 它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日前,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和延禧宫开幕的“石渠宝笈”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包括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等精品在内的一批国宝级藏品,引发了全社会的参观热潮,据说,观众为亲眼目睹这些国宝需要排队六小时。 《清明上河图》长卷属于社会风俗画,用客观写实来描绘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与诸如八大山人朱耷、石涛等清四僧和“扬州八怪”等倾吐“胸中块垒”表现内心情感的写意文人画很不同。相比之下,写实的社会风俗画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王坚 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员 《姑苏繁华图》 画了24年才完工 这类画历史上不少地方都有,如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笔下的《姑苏繁华图》,就用了24年时间才完成,描绘了清乾隆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 又名《盛世滋生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它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 一倍多,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2140多栋,各种桥梁50多座,各种客货船只400多艘,各种商号招牌200多块,完整地表现了 原作中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是研究“乾隆盛世”难得的形象资料。它将18世纪中叶苏州城物产富饶、百业兴旺、街市繁忙的繁华和景色,让人们一览无 余,生动可感! 《秋庭戏婴图》堪称宋代写实代表作 社会风俗画中有一类题材叫“婴戏图”。如果说一个社会的生活繁荣太平、兴旺富裕,用长卷记录下来城市中的诸如《清明上河图》或《姑苏繁华图》还不足以表达 的话,那么我想“婴戏图”则是一个绝妙的表现题材。无论什么朝代,都会将天真无邪的婴孩无忧无虑的玩乐,视为太平的最好象征。 于是曾经一度是中华经济文化、创造发明的鼎盛时期的宋代,出现了诸如宣和画院待诏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在该画中,一柱擎天的太湖石、芙蓉与雏菊旁的秋 日庭园中,一男一女姊弟两个玩心特重,专注于游戏的婴孩,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游戏的情景,二人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 等精致的玩具,器物用具刻画入微。堪称宋代写实风格的代表之一,被认为“着色鲜润、体度如生”。 《货郎担图》起到以画存史的作用 类似的还有李嵩的《货郎担图》,虽然描写货郎肩挑杂货担穿街过巷,甚至走乡过村,长年重负压弯了腰,但其货担中大量各色各样的玩具、零食,引得所到之处婴 孩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画面充满着喜悦欢乐。尤其是货担上物品繁多,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并刻画得精细入微。货郎们一副货担就形同 一个小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像节日般喜庆热闹。李嵩在图中借助货郎担这一题材,表现了南 宋市井生活的一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叫不出名了,但却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百姓的生活、玩具器物的种类等,起到以画存史的作用。 李嵩为南宋钱塘(今杭州)人。少年时曾当过木工,生活在市井百姓之中,后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后来画技出色,当了画院待诏,善长表现市井生活的风 俗。画面以精细的线描勾勒为主,设色淡雅的。画家长于观察,尤其对婴孩,将他们各个不同、种种雀跃无忌的稚气神态表露无遗。 广州早在19世纪中叶也有大量描绘广州街市和名胜风光、官、商各行业人等的社会风俗画,不同的是,他们出自流水线作坊,以水彩甚至专门卖给来中国经商贸易的外国人,称为“外销画”。 知多D 广东风俗画起源于晚清苏六朋 要说起广东风俗画的起源,不得不提及晚清画家苏六朋。 苏六朋生于顺德勒流南水村,其父苏奕舒善书画,苏六朋受父亲熏陶自小痴迷绘画,师从罗浮山宝积寺德 |